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,背后可能涉及理想、价值观、市场认知、道德底线,甚至是对未来趋势的判断。
曾经,我也在AI产业中“奔跑”。我通过AI生成内容,尤其是AI影片,赚到了不错的收入。流量快速增长,粉丝也越来越多,仿佛一切都进入了“自循环”的良性轨道。但随着时间推移,我的内心逐渐开始产生不安和质疑。
“我赚到的钱,背后真的有意义吗?”
“这些内容的产生,真的符合我的价值观吗?”
最后,我做出了一个决定:放弃了稳定的收入,选择从零开始,重新走上创作的道路。
一、赚钱不是全部
起初,我为自己的快速盈利感到兴奋。毕竟,在短短几个月内,我从零开始就赚到了比许多人还多的收入,且无需花费大量时间进行传统的创作。对于我来说,这种收入的背后是一种效率的象征。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逐渐意识到:
赚钱并不代表一切,创作的内核和意义,才是我最看重的。
AI生成的内容虽然高效,但它并没有灵魂。虽然它能够吸引大量的观众,但这背后缺乏真正的深度与情感。内容的“速度”和“规模”并不等于“质量”和“影响力”。我开始怀疑,这种创作方式是否真的能带给我满足感,或者仅仅是“为了赚钱而创造”。
二、AI影片的3个“隐患”让我警觉
1. 同质化严重,难以长期维持
AI生成的内容,尤其是在视频领域,日益同质化。无论你如何优化算法,最终的结果往往都趋于雷同。
很多AI工具的应用是基于模板和已有的数据集,创作出的内容缺乏独特性和原创性,难以长期吸引观众。在最初,我的影片可能会因为新奇吸引观众,但时间一久,大家的审美疲劳就来了。
这不仅让我感到创作上的空虚,还让我意识到,这种“流水线式”的内容制作方法,不仅不能持久,也失去了“创作的热情”。
2. 算法喜欢的,不一定是我认可的
为了追求流量和推荐算法,AI内容往往需要迎合平台的“喜好”。这就意味着,我们的创作往往变得非常趋同——极具煽动性、标题党、迎合情绪波动。
虽然这种内容的点击率和观看量常常惊人,但背后却少了真正的价值。我不希望创作出“哗众取宠”的内容,也不希望自己的观众只是为了感官刺激而停留。
这让我陷入了困境:内容变得越来越商业化,而我的创作初衷开始迷失。
3. 法律与道德的灰色地带越来越大
随着AI技术的发展,关于内容版权、伦理和责任的问题日益突显。
例如,AI生成的视频和图像常常无法避免版权问题,尤其是当它使用已有的数据集进行训练时。这种模糊的边界不仅让我担心法律风险,还让我开始反思:这些技术的滥用,会不会造成更大的社会问题?
更重要的是,AI技术有可能被用来制造虚假信息、深度伪造(deepfake)等,这不仅是道德上的挑战,也是技术本身必须面对的责任问题。
我不想陷入这种道德和法律的灰色地带,也不愿再做任何可能加剧这种局面的事情。
三、从零开始:重拾“人”的创作本能
决定从零开始,并不是我对AI技术的反感,而是我渴望寻找更有意义的创作路径。我希望通过我的内容,能够真正打动人心,能够提供思考,甚至激发改变。
未来,我的创作将不再单纯依赖机器,而是以我为核心,去探索更加真实、富有深度和情感的表达方式。无论是视频、文字,还是其他形式,我都希望能够触及观众内心,带来真正的价值,而不仅仅是短暂的点击量或流量。
AI的确是一个强大的工具,但它永远无法代替“人”的创作本能。我不想被技术和算法束缚,而是希望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,创造出符合我内心真正想法的内容。
结语:我不是反对AI,而是选择人本创作的价值
放弃稳定的收入,放弃快速赚钱的机会,听起来似乎是一个“冒险”的决定,但对我来说,这更像是一次自我救赎。我并不反对AI技术,甚至在许多创作中,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。但我相信,AI永远无法替代人的情感和灵魂,它无法替代“真实”的创作动机。
因此,我选择回归初心,做一个有态度、有深度、有人情味的创作者。我希望通过我的内容,影响到真实的观众,而不是让算法决定一切。
我开始的,不是一个赚钱的事业,而是一条探索创作真正意义的道路。
2025年适合小本创业的10个项目,适合自己赚钱才最好 2025/7/14
2025创业做什么好?10个赚钱项目推荐 2025/7/14
10个适合一个人单干的小生意,做好就赚钱 2025/7/14